场效应管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详解-KIA MOS管
场效应管是什么?
场效应管是通过输入电场来控制输出电流的半导体器件,具有高输入阻抗与单极导电特性。
场效应管的输入特性,使得它在无输入电流或输入电流极小的情况下,依然能够有效地控制输出电流,这也是它得名的由来。
场效应管仅依赖多数载流子进行导电,与双极型晶体管不同,因此也被称为单极型晶体管。
场效应管的导电载流子可以是电子(对应N沟道器件)或空穴(对应P沟道器件)。从结构上划分,场效应管包括结型场效应管(JFET)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(IGFET)。后者亦被称为金属-氧化物-半导体管(MOSFET)。结型场效应管因其内部的两个PN结而得名,而绝缘栅型场效应管则以其栅极与其他电极的完全绝缘特性而区分。
场效应管内部构造、原理
绝缘栅型场效应管:
绝缘栅型场效应管(MOS管)是目前电子电路中最常用的场效应管,核心改进是“栅极与沟道之间加绝缘层”,解决了JFET不能正向偏置的问题,且开关速度快、集成度高,是芯片、电源、电机控制的核心器件。
MOS管的结构核心是“绝缘层隔离栅极与沟道”,具体如下(以N沟道MOS管为例):
衬底:通常是P型半导体(也有N型衬底);
绝缘层:在衬底表面生长一层极薄的氧化硅(SiO2),厚度仅几十到几百埃(1埃=10-10米),起绝缘作用;
栅极:在绝缘层表面蒸镀一层金属(如铝),形成栅极(G),因绝缘层隔离,栅极无电流通过;
源极与漏极:在衬底上绝缘层两侧,通过扩散工艺制作两个高浓度N型半导体区,分别引出源极(S)和漏极(D);
导电沟道:源极和漏极之间的区域,需通过栅源电压(VGS)控制是否形成及宽度(与JFET不同,MOS管可“无沟道”初始状态)。
根据“是否需要VGS形成沟道”,MOS管分为增强型(Enhancement Mode)和耗尽型(Depletion Mode),每种类型又分N沟道和P沟道。
工作原理:电场“感应”沟道控电流MOS管的核心是通过栅源电压产生的电场感应出导电沟道,进而控制漏极电流。
N沟道增强型MOS管(最常用)
初始状态:当VGS=0时,源极(N型)和漏极(N型)之间是P型衬底,相当于两个反向串联的PN结(N-P-N),无导电沟道,此时即使加VDS>0,ID=O(截止状态);
沟道形成:当加正向栅源电压(VGS>0)时,栅极金属层带正电,会通过绝缘层感应衬底中的自由电子(N型载流子)向衬底表面聚集,当VGS增大到某一值(“开启电压VGS(th)”)时,衬底表面的电子浓度超过空穴浓度,形成一层“N型导电沟道”(连接源极和漏极);
电流控制:沟道形成后,加VDS>0,电子从源极经沟道流向漏极,形成ID;VGS越大,电场越强,感应的电子越多,沟道越宽、电阻越小,ID越大(“电压控制电流”的体现)。
联系方式:邹先生
座机:0755-83888366-8022
手机:18123972950(微信同号)
QQ:2880195519
联系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英泰科汇广场2栋1902
搜索微信公众号:“KIA半导体”或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
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:提供 MOS管 技术支持
免责声明:网站部分图文来源其它出处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